跳至主要内容

微软的Hyper-V的安全性从何而来?

微软在新的Hyper-V中一直在着重提出其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而微软或许也希望通过对安全性的阐述来带出两点:1、微软的Hyper-V是与众不同的;2、Hyper-V的微架构相比其它“第三方的解决方案”是有特殊的安全性优势的。
确实,由于Hyper-V在微内核上的优势:微内核管理程序包含了尽可能少的代码,在Hyper-V的管理程序中,你既看不到设备驱动程序(驱动程序是跑在每一个独立的分区中,而虚拟机OS虽然在相互独立的单独分区内但是却能够很好的通过Hypervisor直接访问硬件),同时,Hyper-V也少见第三方代码,因此,微软成功的将Hyper-V的安全隐患降到了最低。
但这只是Hyper-V的安全性话题的其中一部分,微软在保护Hyper-V上所投入的力量显然是更为巨大的,且安全性,尤其是在与Windows Server紧密结合之后的安全性,正成为微软与VMware、Xen Source这些第三方解决方案抗衡的重要砝码。
微软的Hyper-V的虚拟化前身来自于Virtual Server,这是一个建立在Ring0内核模式和Ring3用户模式下的传统模式,宿主机的Windows和驱动程序及VS底层驱动都是在Ring0下,Virtual Server则是在Windows Server上的,通过IIS来进行管理,与内核进行通信,但反观虚拟机,其Virtual Server则运行于一个高于WIndows的Ring1虚拟内核模式上,特权低于Ring0,但是高于Ring3——问题在于很多特权指令很可能不能够在Ring1上得到完善的支持,当然,我记得微软好像也有一种什么二进制指令翻译的技术进行处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在Hyper-V中,不再有宿主机和虚拟机之分,微软带来的新概念是:父分区和子分区,通过在硬件底层安装Hypervisor,然后就在虚拟机上划分多个分区,父分区和子分区虽然看起来可以对应之前的宿主机和虚拟机,但是其地位已经基本平等,他们的内核都是运行在Ring0上,应用程序则运行在Ring3用户模式上,与VS最大的不同是,虚拟机的内核不再运行在Ring1之中,Hypervisor运行的则更为底级,大致是运行在CPU上的一个什么层上,微软的命名也很有意思,叫Ring-1,从图中我们看到,微软虚拟化的功能和结构已经大大的复杂化和体系化(见下图)。
发件人 public0904

好,现在我们已经对Hyper-V的架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从第三方的结构上来看,Hypervisor有两点安全性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其不能满足深度防御体系——这一点当然是微软一致推崇的;第二,Hypervisor直接运行在硬件上,导致了特权的最大化,其风险可想而知,因此,Hyper-V既然是基于Hypervisor技术的,也就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微软的解决办法是:在Hyper-V中只做内存管理和CPU调度,其他的设备则通过关键的VMbus——这是一种穿越机制,通过VMbus进入Ring0进行转接,从而构建了一个微软Hyper-V的三层架构(当然,就是那个深度防御体系):调度CPU管理内存的Hypervisor层、存储/网络堆栈和驱动运行的Ring0层以及Ring3层之中的虚拟设备/管理用API/虚拟机(见下图)。
发件人 public0904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VMbus是其中的一个安全性的核心,他负责了那些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命令和代码的执行——基于VMbus的高速内存总线架构是其安全性实现超越主要贡献者,每台虚拟机之间隔离的VMbus调用保证了每个分区,每个虚拟机之间完全的隔离开(或许我们可以说是“类物理机”?)
除此以外,我们还会看到,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Hyper-V底层的Hypervisor代码量很小,不带有第三方驱动,仅仅是负责两件事情的非常精简的架构下——而且还是纯粹的微软的代码(微软自己声称不包含任何的bug),安全性能够得到大大提升——只做最核心的,不做那些可能会出问题的,Hypervisor会出问题才怪?!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的内容,微软的工程师曾经提到过有关Hpyer-V安全加固部分:首先,Hypervisor拥有自己的地址空间,与Guest的地址空间隔离;其次,Hypervisor可以运行在Windows Server 2008上的Server Core上,这是仅仅支持命令行接口的一个最精简的Windows Server,一个没有GUI Shell但是可以运行GUI程序的诡异系统。
利用Server Core安装Hyper-V,好处很明显:GUI Shell去掉后,性能更好,而代码量最小之后,系统需要补丁的几率也就越小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小米3 谷歌地图无法定位的解决方法

  最近在刷机后,安装的谷歌地图无法wifi和移动网络定位,只能使用gps定位.   于是在尝试了几个方法之后,终于解决.在几个版本的miui上面都可以正常开启.    其实无法定位的原因在于没有同意谷歌的网络位置定位协议.     为了弹出这个同意协议的对话框,需要执行几个简单的步骤.    1.关闭锁屏密码,设置无密码    2.开启开发者选项    3.设置开机直接进入桌面    4.打开谷歌地图,执行wifi或移动网络定位(依然无法定位)    5.重启手机    6.重启手机之后,打开谷歌地图,显示位置服务以及关闭,选择低耗电模式,就会弹出同一网络位置定位的协议,注意选择同意协议,然后关闭    7.回到谷歌地图就可以定位了,与之相关的位置报告等也都可以使用了  

戴爾發布全新 XPS 13/14/16 筆記本:酷睿 Ultra 處理器 + OLED 屏

戴尔今日发布新款XPS 16、XPS 14 和XPS 13 笔记本,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 处理器,起价分别为1899.99 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13604 元人民币)、1699.99 美元(当前约12172 元人民币)和1299.99美元(当前约9308 元人民币),今年1 季度上市。 据介绍,新款XPS 16 取代老款XPS 17,XPS 14 取代老款XPS 15,XPS 13 取代XPS 13 Plus 系列。 新款XPS 16 可选Ultra 9 185H、64GB 内存和4TB PCIe 4.0 SSD,显卡可选RTX 4070;屏幕为16.3 英寸OLED 面板,3840*2400 分辨率,支持触控,支持48-90Hz 可变刷新率。 接口包括三个雷电4、MicroSD 卡槽、3.5mm 耳机插槽等。 机身厚度18.7mm,重2.1-2.2kg,电池容量99.5Wh。 新款XPS 14 可选Ultra 7 165H、64GB 内存和4TB PCIe 4.0 SSD,显卡可选RTX 4050;屏幕为14.5 英寸OLED 面板,3200*2000 分辨率,支持触控,支持48-120Hz 可变刷新率。 接口包括三个雷电4、MicroSD 卡槽、3.5mm 耳机插槽等。 机身厚度18mm,重1.68-1.74kg,电池容量69.5Wh。 新款XPS 13 可选Ultra 7 165H、64GB 内存和4TB PCIe 4.0 SSD;屏幕为13.4 英寸OLED 面板,2800*1800 分辨率,支持触控,支持48-60Hz 可变刷新率。 接口包括两个雷电4。 机身厚度14.8-15.3mm,重1.17-1.19kg,电池容量55Wh。

lunar lake 会是一个拯救intel的产品吗

 距离intel 发布lunar lake 已经过去几天了,虽然正式的产品还有半个月才上市,但各路平台已经有很多关于这产品线的多种评论了,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最近几年,一直强大的intel开始面临了许多的挑战,特别是在移动端失利的情况下,桌面版和服务器端受限于自身工艺路线的进展缓慢,在x86市场上面对老对手AMD 的Zen架构和新台积电工艺的组合攻势下,显得疲于应对。 苹果出走x86以后,在移动端打拼多年的高通也加入到了桌面处理器这个复杂的赛道上来,突然间原本只有intel 和amd 两位选手的市场,一下子变得更热闹了。特别是扛着AI PC的旗帜下,各路选手突然间都有了自己的优势。 苹果M系列处理器推出后,让人们见识到了Arm处理器,做为桌面产品也可以很强大,特别是低功耗,当然这价格也是不菲的,特别是苹果产品一直以来的价格水平,让大家觉得这价格更值了。高通在自研Arm 架构的情况下,也做出了非常不错的X Elit,性能、功耗都接近了x86的产品,这让intel愈发尴尬了,基于intel7 工艺的产品竟然毫无优势了。 lunar lake 应该是intel 现在能拿出的最佳的选择了,使用了台积电代工,并且重新设计了芯片的结构,和苹果M系列一样集成了内存,在保持性能的前提下,将x86的功耗降低到新的水平。能耗看起来比骁龙X Elite稍微领先,但原生的X86架构,是不需要转译运行的,兼容性也大大的好于骁龙X。对于原本希望用骁龙X,来提升windows 平台的续航,AI 性能等目的,看起来已经优势不大了。这场竞赛看起来,还可以再进行一段时间,毕竟Windows On Arm 还是不如传统的windows的。后续intel的18A 工艺,新产品的综合性能,都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